学人 | 邢福义:语同言通亲情浓
邢福义先生部分专著
以下是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写的随笔,记录一段跨国的情谊,写得情真意切,令人感动,本刊特别首发,并向致力于汉语语法研究的邢先生致敬!
1993年6月,我去新加坡参加了一个由美籍学者发起举行的大型汉语国际会议,应邀赴会的中国大陆学者有十多人,张志公先生也去了。教育部指定伍铁平先生和我担任正副组长。当时,从武汉去新加坡没有直达飞机,北京和广州才有。家在北京的伍先生约我一起走。于是二人分别购买了同一时间的机票。赴新前一天下午,我到了北京,打电话跟伍先生联系,嫂夫人回答,他换到了一张更方便的机票,已经提前走了。
那是我第一次去新加坡。到了新加坡机场,我在出站处东张西望,看看有没有会议安排的接送车子。没有。怎么办?我只能自己“摸”。怎么“摸”?问华人。于是,出站后一看到像是有文化的华人,我便递上会议邀请书,指着旅社地点问路。然而,到指定的旅社后,旅社的工作人员告知,住处已经转到另一家旅馆。于是,又上路再“摸”。一波三折的路上,六位先生帮助了我。我跟他们交谈,用的是华语,他们知道我是从中国大陆来的,个个热情指引。我心里,暖暖的!
在旅社安顿下来,吃了晚饭之后,有人按门铃。开门一看,一位40岁上下、长得很帅的先生站在面前。他说,他的祖辈是从中国过来的,明天会议就开始了,他很乐意每天都接送我往返会场和旅社。他就是李彦溪先生。他并没有接送与会者的任务,他只是想为“华族亲人”尽尽心。他不仅开会期间每天接送我,还在我回国时把我送到了机场。分离时,他问我到新加坡有什么感想。我说,我为新加坡华人兄弟的成就深感骄傲!从此,我们成了好朋友。
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彦溪先生担任过新加坡教师总会会长,还在新加坡教育部参与中小学华语教材的编写工作。我们经常互通邮件,如果他到武汉,或者我到新加坡,我们都像久别的亲人,掏心掏肺地谈个没完。特别是在新加坡,他总要开着“宝马”,带着我到处观光。
我们互通的邮件很多。下面摘录其中一小部分:
彦溪兄:
课文看过了,写了几点意见,请斟酌。
福义2005/2/16
邢老师:
谢谢您的宝贵意见,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意见进行修改。
托您的福,我的身体还好,只是有点“累”。不再像您在《“护根”情结》一文中所说的“华语征途中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”。自己肝胆照人,换来的却是背里捅一刀!
我已决定在今年十月十日年届六十时退休。退休后,也不再担任教总的理事长。
我仍会继续为贵校招收新学员,为促进双方的交流尽力。
彦溪2005/6/10
彦溪兄:
读来信,思绪万端。
做了奉献的人,往往会遭遇闲言碎语。我有很深的感触。
您,一位光明磊落的奉献者,不管什么时候,都会赢得尊敬!
福义2005/6/10
邢老师:
谢谢您鼓励的话。我会铭记在心。
我刚和秋香联系,她刚接手,不知道要同时将申报表附上。她说她今天就给您寄上,等收到后,您再连同小学的一起寄来给我。我会处理。抱歉!
彦溪2005/6/13
彦溪兄:
这次相会,又一次留下了难忘的记忆。
我5日晚顺利回到武汉。十天来,忙于处理各种杂事。拖到现在才跟您通信,请原谅。
很希望明年能在武汉接待您和夫人。
福义2006/9/15
邢老师:
您这次来新,我未能好好陪您到处逛逛,实在遗憾。
您的治学态度严谨,与新加坡教育部官员对话时,讲了关于教改的问题,部里一些已经退休的同事都觉得好。
彦溪2006/9/18
彦溪兄:
久未联系,近来可好?
我和汪国胜于10月下旬到新加坡开会,思念老友。很想见到您,不知是否方便?
福义2013/8/25
邢老师:
非常高兴,能再见面。期待着和您及汪教授一起畅饮的时光!
请告诉我航班号,好让我到机场接您。
彦溪2013/8/26
彦溪兄:
昨天傍晚6点,我和国胜回到了武汉。空中飞行时间是4小时40分钟。挺顺利的。
这次在新加坡跟您相会,圆了我的“国际思念梦”。高兴至极!您传来的照片,刻录下了永远的记忆!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!”
福义2013/10/30
邢老师:
您好!
这次相聚,勾起美好的回忆!
时光不再,只能回味。
宝刀未老,您还肩负起重任。
请多保重,别太劳累。
谢谢赠字:明月何曾是两乡。
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!
主的恩典,与您同在到永远!
彦溪2013/10/31
彦溪兄:
真情万岁!
好人永安!
福义2013/10/31
邢老师、汪老师:
今天中午和陈之权一起用餐,他转交一本邢老师送我的英译版《现代语法学》,两包汪老师送我的精品茶叶。衷心感谢您们。
我深信邢老师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研究已受到国
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,听说俄译本和韩译本也快出版了,
这不仅是贵中心的荣耀,也是国家的荣耀!近期会再来新
加坡开会吗?期待和您们面叙。
彦溪2017/5/30
彦溪兄:
多谢您的鼓励。
20多年了,一想到您,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流。交上您这个朋友,是我的福!
福义2017/5/31
说明:
从2001年起,我应聘担任新加坡教育部华文教材海外顾问,任期5年,除了通信传达意见,还到新加坡履行职责,实地考察了一个月。后来,顾问工作延长了一段时间。那时候彦溪先生也是教材编写工作的成员。他于2006年9月18日的邮件中提到“与新加坡教育部官员对话”,应是我履行职责时的事。
2013年10月31日的邮件中,彦溪先生说:“谢谢赠字:明月何曾是两乡。”其中佳句,见于唐代王昌龄诗作,我写到宣纸上,赠送给常常思念的好友。
(邢福义,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)
【原载《輶轩使者:语言学家的田野故事》
李宇明、王莉宁主编,商务印书馆2020】
本期编辑|洪晓晓
本期审读|吴雯欣
责任编辑|甘于恩
图片|网络(侵删)
文章版权归【语言资源快讯】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
投稿信箱:jnufyzx@163.com
往期精彩推荐
●行走田野杂记 | 胡松柏:心底长存万里桥——《赣东北徽语调查研究》后记
●人物(音视频)|梁欣:回首星洲路——三水“红头巾”的故事(三水大塘话)【更新版】
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,每天更新更不容易,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易,很多读者没有打赏的习惯,提倡每月打赏一元钱,积少成多,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。谢谢各位!